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賺錢小生意,光鍵在眼光


 04年,楊冠經營著一家竹膠板廠,竹膠板廠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幾年下來利潤越來越薄,楊冠一直在尋找新的專案。

  05年夏天,他為了購買竹膠板的原料,回到了褚佛庵鎮,等事情處理完後,他到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余良傑家�坐坐,在餘良傑家�,楊冠有一個意外發現。

  楊冠:"過來我就看到,餘良傑在家�用竹筍殼做拖鞋,那時候他的規模非常小,家�邊五六個人,幾台馬達縫紉機。"

  餘良傑用竹籜做成一次性拖鞋,楊冠感到很新奇。過去在褚佛庵鎮,上了年紀的人有用竹籜做布鞋鞋�的習慣。

  楊德霞:"做這個鞋的幫子,上上去。"

  記者:"上在這個�面;"

  楊德霞:"這個就是按在這�上上去。"

  記者:"就一層在�面就行了。"

  楊德霞:"就這一層,但是竹筍葉子要三層,要三張筍葉子。"

  除了做布鞋用,楊冠頭一回聽說竹籜還能做成一次性拖鞋,,於是問餘良傑怎麼才能做成拖鞋,可餘良傑就是不告訴楊冠拖鞋的做法。

  楊冠覺得竹籜是毛竹山上沒人要的東西,要是能換來錢,那還不是跟白撿的一樣,想到這幾乎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他找到餘良傑表示想合作,不料,餘良傑一口回絕了他。

  餘良傑:"感覺著一下子跟人家合作,或者是合作的時候,我們的資金肯定佔有的比較要小,基本上就全部交給人家去做了,對不對。"

  楊冠:"來了一趟後來他不願意,我說咱們倆合夥,咱們倆一起在做,我說你現在這麼做的話,你這個產業你做不大。"

  餘良傑的拖鞋供應安徽省六安市一家酒店作為一次性拖鞋,一雙拖鞋賣5毛錢,一年也能做上十幾萬雙,靠這手藝過日子沒問題,把生意讓給別人做,餘良傑心�不大樂意,但是楊冠卻幾次三番的登門,提出了合作的條件。

  楊冠:"我說你投50%我投50%,我這麼跟他說,後來慢慢說動了他,我說這個市場我們怎麼做,產品怎麼設計。"

  楊冠提出和餘良傑各出一半資金,共同管理,餘良傑也覺得憑自己的資金實力也僅能發展到這�,於是告訴楊冠可以合作。

  第二天楊冠興致勃勃的上門來談具體合作的事,沒想到餘良傑在這個節骨眼上變卦了。

  餘良傑:"雖然看起來合約簽是很有利,但是我自己在融資這一塊,可能有很大的困難。"

  楊冠:"但是他可能誤解,認為我本身就不大願意,專利是我的,是我摸索出來的,你再叫我出50%的股份,可能是有這樣的一些想法。"

  儘管餘良傑的一雙拖鞋僅賣5毛錢,但利潤還是很大,想到這�楊冠決定咬牙堅持,無論如何都要談成這次合作。

  餘良傑表示沒有這麼多錢投資,最後楊冠提出,餘良傑用做竹籜拖鞋這個專利入股,不用再出錢。餘良傑考慮後,同意跟著楊冠一起幹。

  餘良傑:"我有我的想法,一個我就是沒有風險,在市場這一塊。另外是什麼,我那樣做,在決策這一塊,由他一個人去決策的時候,比較好做一點。"

  這樣,餘良傑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和楊冠合作,除了每月的工資外,年底的占20%的技術股份還有分紅,比原來自己幹掙得多了。

  楊冠在自己的竹膠板廠附近擴建了廠房,投資了六百多萬,建成了半自動化的生產線,準備開始大幹一場!

  楊冠:"因為它的纖維非常的硬,中間經過一系列處理的過程,處理完了以後,我們這個原材料成什麼樣呢,你可以過來看一下。"

  記者:"這是處理過的。"

  楊冠:"這就是處理過的,這個處理過的,感覺到非常的乾淨,非常的潔白,而且反面天然的虎皮斑非常的美麗。"

  楊冠把處理過的竹籜,用線縫合在一起做成鞋底,光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工序,實際上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

  楊冠:"我們這個邊的包邊是棉布的,棉布包邊的話,穿起來很舒服,這個我們設計是5到6層,這個就是簡單的3層。"

  除了緊鑼密鼓的進行生產外,另一方面楊冠也積極的給一些星級酒店寄樣品,推廣一次性用竹籜做的拖鞋。

  楊冠對經過改良後的拖鞋信心滿滿,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樣品寄出了幾個月,就連一雙拖鞋也沒有賣出去。

  楊冠:"這麼多的樣品寄出去,這麼多的客戶跟我們報價,為什麼沒有實實在在的訂單過來?當時我們感覺到非常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客戶要求報價後,就再沒了聲音,楊冠決定親自到酒店找答案,他到了經常聯繫的一家合肥四星級酒店,酒店給的說法讓楊冠明白了這其中的門道。

  唐慧:"因為作為酒店方它總想降低一次性物耗的成本,價位高自然就會增加酒店這個成本,所以作為經營者來說,肯定會考慮這方面的。"

  原來,賓館經常用的一次性拖鞋是4毛錢到5毛錢左右,而楊冠用竹籜做的拖鞋大概的成本在8毛錢到1塊錢。價格比原來一次性拖鞋要高出一倍多,酒店雖然感興趣,也因為價高放棄了,就連原來賣到六安的拖鞋,因為價格漲了一倍,不願意要了。

  這個結果讓楊冠心�涼透了,但是前期投入大,要降低成本幾乎不可能。

  楊冠:"我們主要就是前期處理的工序成本很高,我們從前面第一道工序,原材料收購到最後成品出來,將近10幾道工序。"

  楊冠對著滿倉拖鞋,不知該怎麼辦,這時楊冠的朋友郭萬宏提出可以參加國際賓館文化旅遊用品博覽會,說不定能開發出新的客戶。

  郭萬宏:"我們去看一看,好像就是,當時這個應該說理念還不錯,反正比較環保,又是天然的,資源又豐富。"

  此時的楊冠,不肯放過任何一次機會,聽了郭萬宏的建議後,帶了兩箱的拖鞋就去了廣州參展。

  楊冠在博覽會上,向客商介紹自己的拖鞋,當時看的人多,買的人卻沒有,楊冠開始懷疑當初的堅持是否正確,當失落的楊冠回到霍山的第三天,卻意外的接到了上海一家外貿公司打來的電話,想出口用竹籜做的拖鞋到烏克蘭。

  郭萬宏:"沒想到就是說,我們最普通的東西有外國人能看上,有點意外。"

  當時的烏克蘭客商,希望根據他們的要求重新設計鞋樣,並同意先付款後再發貨,這讓楊冠和郭萬宏欣喜萬分。楊冠跟工人們一起,設計了四五種鞋樣,最終做成了這筆生意。

  楊冠:"你看這個,這是兩份都是到歐洲的,這個是我們發貨的位址是從上海到奧德薩。

  款式總共是三款,一款、兩款、三款,三款一款一萬雙,八千雙,一萬雙總共是兩萬八千雙。"

  這筆兩萬八千雙的訂單,讓楊冠第一次賺到了賣拖鞋的一萬多塊錢。

  之後陸續有外貿公司打來電話,表示想要楊冠的拖鞋,用竹籜做的拖鞋環保,舒適,在國外的一些旅遊景點非常受歡迎,因此他的拖鞋陸續出口到烏克蘭,德國等國家。

  楊冠:"這一款就是出口到歐洲,因為歐洲人腳很大,一般都是46碼到48碼,他喜歡穿丁字頭,根據客戶的要求來設計這一款。"

  用竹籜做的拖鞋在2007年,平均一個月出口14萬雙,每月的銷售額在40萬元。

  外貿的訂單一共只有產量的40%,外貿公司有需要才打電話訂單,自己並不知道客戶是誰,在市場上很被動。國內的酒店卻仍然沒有訂單,這種局面讓楊冠頗為尷尬。

  既然一次性拖鞋沒有市場,那麼設計成耐用拖鞋向超市銷售是不是可行呢?有了這個想法,楊冠決心試一試。

  楊冠重新設計適合家庭用的拖鞋,轉型進入超市的市場。

  楊冠:"你像這一種,小女孩特別喜歡,也很時尚,穿起來也挺舒服。"

  記者:"第二年不會生蟲嗎?"

  楊冠:"不會,因為我們把原材料�面,所有的糖分營養成分已經全部處理掉,所以就不會生蟲。"

  但是楊冠也告訴我們,用竹籜做的拖鞋不能作為浴室用的拖鞋。

  2008年春節後,楊冠鎖定位於南京市中心一家大型超市。

  在南京,楊冠找到代理商余玉梅帶賣拖鞋,本以為超市的客流量大,銷量怎樣也不會差到哪去,可試了幾天,每天僅僅賣出去了一雙拖鞋。

  余玉梅:"就是之前,我剛入主這塊,銷售不是特別樂觀,剛開始不是特別樂觀。"

  楊冠:"進入超市以後,通過兩個月市場反應,每個店每天最多一雙,這樣的走量就很麻煩了,所以又再一次掉進了冰洞。"

  楊冠在南京住了下來,天天到超市看顧客的反應,兩個星期後,楊冠終於瞭解問題出在哪里。原來,所有拖鞋都擺在一起,楊冠用竹籜做的拖鞋,淹沒在了品種繁多的統一貨架上。

  楊冠:"超市的產品屬於一種無解釋性產品,就是一開始我們做的時候,就是把簡單的把我們這個產品和別家的產品簡單的放在一起。"

  余玉梅和楊冠商量,應該和別的拖鞋有所區分,於是楊冠花了2000塊錢向超市申請了專櫃,擺放拖鞋。

  余玉梅:"這是一節貨櫃,1.2米,你正好占這麼高的,那如果說你的銷量不是特別好,超市一般情況不支援。"

  雖然一個月多了2000塊錢,但是跟別的拖鞋區分開來,專櫃吸引了很多顧客的駐足。

  顧客:"如果是穿著舒服對人體有益的話價格還可以吧。"

  顧客:"這個是什麼,竹筍殼,竹筍殼,這個季節穿比較涼快吧,而且它也有一些排汗的一些功能。"

  記者:"夏天穿比較好。"

  顧客:"我覺得夏天比較好。"

通過外貿和超市,楊冠一年能銷售用竹籜做的拖鞋200萬雙,但這遠遠沒有達到楊冠的目標,他還在繼續尋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並不打算就放棄國內酒店這個大市場,針對用竹籜做的拖鞋楊冠還在做著努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