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野菜商機:一年可賺百萬


 

災荒年間用來果腹充饑的野菜,如今卻成了餐桌上的一種時尚綠色食品。因此,漫山遍野的野菜也孕育著巨大的商機。據業內人士介紹,開個年產1000噸的野菜加工廠,一年可能賺上100萬。

城口天宇山野菜開發公司負責人何東平介紹,一斤普通野菜從當地農民手�的收購價僅僅只有0.5元,每斤野菜加工處理、保鮮、冷凍、運輸等費用約1元左右。成品野菜的總成本不到2元。一袋半斤裝的野菜成品在市場平均賣價5元左右。這樣算下來一斤野菜成品利潤至少有5-6元。

據介紹,1噸普通野菜成品如蕨菜,除去各種費用,國內市場淨利潤約3000元以上。而在國際市場上,如日本等國市場,1噸蕨菜賣價達1800美元,其成本大約1200美元;1噸薇菜,更是高達1.84萬美元,而其各項成本總共約1.3萬美元。如果開一家年加工1000噸野菜的企業,年利潤最少有300萬元。

事實上,一個年產1000噸的野菜加工企業,只能算一個小型的加工廠。其最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就是一個有幾百噸冷藏能力的小型凍庫,需要投入50萬元左右。當然,這樣的凍庫除了自建外,還可以租,前期的資金投入可能更低一些。

在山野之中,野生植物舉目皆是,但是,人類真正能吃的野生植物並不多,因為很多野生植物有毒,特別是一些菌類植物。

山間的很多野菜都是自然藥方,有的味苦,有的味酸,有的味麻。以目前身價最高的野菜—薇菜為例,它剛從山間采來的時候是不能直接吃的,非常苦。所以,在上市之前,必須對它進行脫毒處理。

何東平稱,雖然有的野生植物也可以食用,但由於其藥性太重,處理起來技術非常複雜,會增加成本,因此,就放棄了開發。

加工野菜關鍵是保鮮

既然野菜加工的利潤如此可觀,且市場容量很大,那麼開發、加工野菜的風險在哪里呢?

何東平介紹說,野菜加工最關鍵的是技術。因為野菜的採摘期最多從每年的3月初持續到6月初,三個月的採集時間要供給一年的需求,野菜的保鮮技術就十分重要。

目前,主要的野菜保鮮技術有冷凍保鮮、生物常溫保鮮和脫水保鮮三種。

但與普通食品保鮮不同的是,野菜保鮮既要對野菜長時間保鮮後進行毒性實驗,又要在保鮮過程中保留野菜的天然營養成分和野菜本色。比如野蔥,既要新鮮,又不能丟失其本味和顏色。

另外,教人們如何食用每一種野菜,對於野菜開發公司來說,也是一門特殊的技術。

野菜能不能進行大面積的人工種植呢?

何東平表示,他曾做過人工種植野菜的實驗,結果沒有一株成活。這是因為,野菜的生長對土質、土壤濕度、溫度等環境都有特殊要求。目前,只有極少部分野生菌類可以人工種植。

有關專家稱,人工種植野菜並不是絕對不行,但其成本卻要比野生的高很多。最關鍵的問題是,野菜人工種植後,其口味、顏色甚至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比如,野蔥種植後就變成了家蔥,味道遠不及野蔥香。野青菜原本有小刺,人工種植後就沒刺了,也沒有原來的天然酸味,這是陽光、水分太充足引起的。目前,還沒有人大面積種植野菜。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