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一個私人博物館長的理想與生意

一個私人博物館長的理想與生意

在安仁,一個距離成都大約一個小時車程的古老小鎮上,幾乎人人都認識樊建川,一個51歲的中年人。因為樊建川和博物館的到來,改變了安仁的面貌。

三年前,從成都到安仁沒有通高速,開車過來得走羊腸小徑,需要兩個多小時。現在,高速修通了,從成都過來的車程縮短了一半。經過歷時半年的打造,翻修出兩條三百來米長的古街,成為鎮上一大景觀。博物館聚攏的人氣為這裏帶來商機,一些住戶打出“農家院”的橫幅,街邊的飯館也多了起來。樊建川在鎮上種了很多他喜歡的桂花樹,十月的夜晚,桂花落滿一地,餘香浸透窗櫺。

三年前,樊建川一擲五億,在這裏修建了一個占地500畝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展示其幾十年來收藏的文物。他規劃建25個博物館,已建成11個,其中抗戰系列和文革系列尤其引人關注。

樊建川在買進博物館用地的同時,他還買下了鎮子上存留的15座老公館。這些公館成為很多劇組的青睞之地,《暗算》、《一隻繡花鞋》等電視劇曾在此取景。

樊建川已經翻修了3座老公館,剩下的12座他有意做成“亞博物館”的經營場所,比如,一個公館陳列很多煙具、煙標、煙廣告,可以做成雪茄吧;另一個公館陳列很多酒具、酒杯,可以做成酒吧;陳列了很多川西民俗文物的公館,可以做成客棧。他還打算把房地產開發到這個鎮子上,籌備造建公館式樓盤,他看好旅遊地產。他意圖用公館、老街、博物館聚落三張牌恢復這個建於唐朝的古鎮的生命,把他喜歡的這個小鎮和事業搞得有聲有色。

一個宏大的博物館之夢

樊建川早年當過知青參過軍,隨後教書八年為官兩年,1993年辭官下海,從200萬元起家,成為一名房地產商人。無論處於何種角色,收藏是他一以貫之的愛好。

他把自己收藏生涯的起點放到5歲那年保留下的幼稚園評語。從那年起,小學時期的、中學時期的評語以及成績單,一張都沒落下。

隨著年齡的增長,樊建川收藏的範圍越來越廣。文革開始那年他9歲,對於這貫穿了整個青少年時代的十年文物情有獨鐘,毛澤東的瓷像、印有“人民公社好”的搪瓷杯、毛主席語錄……他收集的這類文物難以計數。

對於一件心儀的文物,他不惜一擲重金,率性而為。有一天樊建川正準備從辦公室回家,接到一個電話後,立刻訂了一張當晚飛天津的機票,這一次臨時改變行程的收穫是侵華日軍士兵荻島靜夫的七本日記。

自己辦博物館,樊建川開始並不敢想,即便是手上的文物達到千萬件時,也不敢想像以一人之力做這種一直由政府運作的事。想法萌芽在他出國參觀了很多私人博物館之後,覺得自己完全有實力。後來,樊建川在成都、北京、香港舉辦了三次抗戰文物展,廣受好評,有人甚至說他的東西比博物館的還好,這促使他下定決心。

當時正是房地產最紅火的時候,樊建川抽出了公司近一半的資金。

他一舉買下了500畝地,因為他想像中的博物館需要一個開闊而宏大的場地,它們將不是單獨一個,而是一個群落;樊建川看中了安仁鎮與都市之間不遠不近的距離,因為他想像中的博物館需要一個寧靜的氛圍,遠離喧囂,聽歷史的聲音;樊建川尤為鍾情這個古鎮禁止建築超過14米的明文規定,因為這可以保證他的博物館周圍永遠不會有高大的建築,破壞博物館的衝擊力和漂亮的天際線。

如同一個理想主義者,樊建川對這個博物館聚落的每一處——大到各個展館的風格,小到文物的陳列方式,都由他親自掌控。如今這裏有1座地震館,5座抗戰館,3座文革館,2座民俗館。文革館展出的展品只是樊建川所集文物的千分之一,而且是比較溫和的部分。做文革博物館是樊建川最大的夢想,他希望隨著政治越來越清明,庫房裏堆積的8噸檢討、兩萬本日記、50萬封信能重見天日。

他的最新手筆是汶川地震博物館。

5月12日,樊建川敏銳地感覺到應該為這段歷史收藏回憶,當天從都江堰自己公司一名員工家裏搬回一口被震落的掛鐘。這個指標剛好指向2點58分的鐘,是他收集的第一件地震文物。

地震整整一個月後,汶川地震博物館開館,這時他已收集了大約5000多件物品。開館至今,又陸續收集藏品達4萬餘件。

展館是臨時的,展品的擺放略顯淩亂,但這些記錄著地震中一個個社會生活斷面的真實物品還是吸引了很多觀眾。展館中設有一面牆,牆上貼了一長幅白紙,牆下一個筆筒裏放有幾支筆,觀眾可以在此留言,寫滿一張換一張。

館外的空地上,有一個外立面還被包裹著的建築工地,那是正在修建的地震正式館,樊建川打算在地震一周年時遷入。現在這個地震館將用做“新中國60周年文物展”,明年國慶開館。

一個現實主義者的生意

樊建川的手下評價他就像一隻狡猾而聰明的獅子,對於看好的東西,下手快、狠、准。

把博物館聚落化,樊建川有生存上的考量。一開始任何人都認為他的這個想法活不下來,因為博物館要麼國家支持,要麼基金支援,要麼大企業財團支持。這三點他的企業都不具備,他的企業不大,所以必須考慮自己養活自己”。

圍繞著博物館,樊建川建造了酒店、客棧、茶鋪、餐廳。在館區尚未開發的空地上,他劃出幾畝地種上甘蔗和蔬菜,收穫的季節裏搭一個草棚現摘現賣。樊建川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賣文物紀念品的場所,主要出售老報紙。這些報紙根據年代不同售價不等,70年代的每張標價380元-480元,60年代的標價580元-680元,50年代的上千元,更珍貴的民國老報需議價。報紙可以簡易包裝,也可以配禮盒,禮盒裏附送博物館製作的原件證書和當天大事記。據樊建川介紹,這是最有利潤的一塊,一年的收入大概可達100多萬,差不多支撐水電的費用。樊建川擁有的舊報紙達100萬噸,他曾帶一位企業家朋友來看這些收藏,這位剛花高價買進生日當天報紙的老闆驚呼:這哪兒是報紙啊,就是一堆錢啊。

在建造博物館時,樊建川要求設計師儘量用自然採光,用自然通風。他強調博物館裏一定不能用空調,太費電。一些大博物館每年光空調費用就要1000來萬,而他的這些博物館,每年包括水電、維修、人力等全部運營費用才這麼多。

另一項節約成本的措施是不聘請專業團隊管理。樊建川曾諮詢過專業團隊,每年的費用需要幾百萬,所以他決定走自己管理的路子。現在博物館員工300餘人,很多都是當地招聘的村民。

他的博物館今年的收益上千萬,其中門票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他鏈條產品收益比例上升。樊建川預計,明後年收益和費用可以持平,達到自己養活自己。

福布斯今年再次把樊建川以20億的身價排進富豪榜,樊建川的文化旅遊產業鏈和他的博物館藍圖一樣宏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