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水蜜桃阿嬤」首映,我決定將原先已有腹稿的本期專欄題目暫擱一旁。不是我看了影片感動之餘(確實很感動),一時興起要寫影評。而是商周副總主筆成章瑜敘說緣起時的那一段話:「臺灣的自殺人數徒增,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應該要有人去關心」。
一聽此言,心中一陣慚愧。是呀!這麼嚴重的問題,我這個每星期都要為生民請命、自許關心天下大事的知識分子,可曾表達過關心?
一番自我檢討之後,我突然頓悟:其實是自己雖然已過知天命之年,卻諱言生死之事。此所以我每星期在專欄中引述一、兩則歷史故事,卻都是微言大義,從未觸及生死之事。想到這裡,歷史上那些「自殺」的故事一一浮現,歸納一下:當一個人有勇氣結束自己生命時,不外是懦夫式的逃避、自殺以激勵生者士氣、看透生死玄關(必要條件是對人世完全絕望),再就是「無面目立於天地之間」。
春秋時吳越相爭的故事:越王勾踐以劣勢兵力對抗吳王闔閭,派出三百死囚在陣前集體自殺,這些自殺者應非出於自願,但是卻震懾了吳軍、激勵了越軍。……,一場大戰,闔閭受傷直至身亡。
吳王夫差報父仇,大敗越軍,困勾踐於會稽山。當時勾踐也興起「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的念頭。但是他最後沒有選擇自殺,反而選擇了靦腆事仇,因為他「忍辱以後圖」。也就是尚未絕望,所以不自殺。
後來勾踐捲土重來,打進姑蘇。這一次吳王夫差選擇自殺,因為他「無面目見伍子胥」。
夫差為什麼無面見伍子胥?因為伍子胥三番二次勸諫,他都不聽,最後還賜一把寶劍給伍子胥,叫他去「侍候先王」!夫差自刎的那一刻,想必充滿「早知如此」的悔恨。悔恨好好一個強國被他弄到亡國。
水蜜桃阿嬤的兒子、媳婦為什麼自殺?因為卡債嗎?阿嬤說了「應該不算很多啊」。但是區區數十萬卡債逼死了兩個年輕人!因為,縱使還清了卡債,往後的日子還不知怎麼過;因為,卡債仍然如滾雪球般不停漲大。——他們是因為絕望而失去生之意志。
尚未失去生之意志的還有二千三百萬人!但是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家庭可支配所得創新低、貧富差距創歷史新高、低收入戶創歷史新高、中產階級越來越多淪入貧窮線……。
是誰?把臺灣由經濟奇跡之國搞成自殺大國?答案其實很清楚:陳哲男、郭瑤琪、林陵三、顏萬進、謝清志、龔照勝、林忠正、李進誠……,恕我記憶不夠好,記不齊全。他們都聲稱無罪,他們也都沒在看守所裡,他們仍然吃香的、喝辣的。他們一點也沒有「愧對江東父老」的念頭,因為他們非常忙、非常努力「工作」,那些工作如今卻都在司法調查中。
《雪濤諧史》有一則寓言:
蜘蛛問蠶:「你一輩子努力的吃桑葉,到老吐絲結繭,最後被煮進沸水、抽成長絲。所有的成果都為了別人,自己卻死了,不是很笨嗎?」
蠶答蜘蛛:「我固然自殺了。可是我吐出來的絲,成為人們身上的衣服。你呢?口吐經緯(一語雙關,蜘蛛網是經緯線,國家大事也稱「經緯」),坐在中間,只等著獵物上門,供你飽餐。不是很可恥嗎?」
兩相對照一下,水蜜桃阿嬤為了七個孫子,無怨無尤、犧牲奉獻,就像寓言中的蠶;那些口吐國家大政,卻努力貪污的家伙,像煞了蜘蛛。容我直言:蜘蛛有何面目見蠶?哪些無能又貪污的官吏,給阿嬤提鞋都不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