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這次是《商業周刊》連續第六年製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
從二零零一年起,我們就開始關注兩岸三地企業的消長,以營收排名為主軸,看三地競賽。這份排行榜剛製作的前幾年是寂寞的,中國大陸、香港的企業對於臺灣人是陌生的,當時在處理上這種議題並不符合新聞親近性的特性。然而,一晃眼,兩岸經濟情況已全然不同,使得今年已有兩家國內雜誌跟進製作兩岸三地的排行。
從媒體的跟進,可以看到<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不再是遙遙議題,而是趨勢。於此同時,今年起,《商業周刊》也不再特別製作臺灣的<一千大制作業排行>、<一千大服務業排行>、<金融一百大排行>。臺灣經濟發展已趨勢成熟,如休息的火山般,這幾份排行榜每年的變化並不大,也使得我們年年在切入角度時,時感無新意。因此,從去年起,《商周》內部針對臺灣一千大存廢問題有多次討論,最後形成上述的決議。
在編輯議題上的改變,意味:我們期待,雖然讀者站在臺灣,但是視野的廣度是世界。
事實上,這六年來,<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年年變化很大,進榜企業淘汰率高,激烈競賽如一座活火山,誰能穩入千大,尚未定型。比較二零零五年的榜單,二零零六淘汰率為九九%,較去年的八四%增加了一五個百分點。在進榜門檻上(第一千名),二零零六年難度又邁向一個挑戰呢,進榜門檻必須達到新臺幣八十四億二千三百萬元,較二零零五年上升二零一三%。
此外,二零零六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高達一零七%,是《商業周刊》製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以來,成長動能最強的一年。龍頭企業中國石化的近五年累計成長超過二五倍,營收已攻過四兆元大關,拉近與全球龍頭企業WalMart(沃爾瑪)的差距。《商業周刊》自身撰述呂國禛剛一飛趟北京的中國石化總部,採訪巨龍,帶回現場的第一手觀察。
身為臺灣人,連續六年看這份排行榜的消長,感慨良多。六年前,臺灣還有比較的利基,當時,我們就時時提醒在政策擬定時,要質疑臺灣會被邊緣化,現在憂慮已浮現。排行榜是集合的成績單,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裡面有太多值得深究的數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