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異常的影響,對台灣最直接的經濟衝擊,就是農業的損失。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台灣的耕地面積從一九六一年到二零五年縮小了約四萬公頃,可是農作物損失金額卻有構築的趨勢(見圖)。一九九六年至二零零五年,每年損失平均約為八十二億元,比起五十年前每年平均耕作面積減少損失卻增加,氣候異常是主因。以颱風為例,侵台颱風數目有增加的趨勢。近十年,有三年侵台的颱風數目都在七個以上,二零零一年和二零零三年甚至高達九個,遠遠超過一九五九年至二零零三年的平均婁四•八個。中興大學土壤科學系系主任 申擁指出,一九九四年到二零零三年,每年颱風造成農業平均受損金額達五十億元。
颱風數增加,稻作產區雨量減少
溫度方面。環保署預估二零五零年冬季溫升約三•五至四度、夏季升高約三至三•五度。增溫現象將會影響作物生長。根據一佺以的溫度趨勢與稻米生長關聯指出,當夜間溫度增加攝氏一度,作物產量將會減少一零%,從中可知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
天然災害外,人為的空氣污染導致的酸雨,若pH值低至四以下,也會影響作物。農試所副研究員錄銘輝表示,若是酸雨落在葉片上,會影響光合作用;若是在開花季節碰到酸雨,會導致無法授粉開花。
空氣污染形成的道白,在風向由陸風轉成海風的靜風期間形成,然後由海風帶回陸地,堆積在下風處或山腳邊。空氣污染最嚴重是高屏地區。以季節來看污染嚴重地區,夏轉秋時,是屏東平原和中央山脈山腳沿線;冬轉春時,則是屏東新埤及枋寮等地;進入春季後,是高雄和屏東內陸山區。台大植病徵可知,台灣空汚面積已達平地的七分之一,而且狀況絲毫沒有減緩。
並且,過去百年來,北部觀測站呈現雨量漸增、南部觀測站出現雨量漸減的趨勢,申雍表示,這意味著主要水稻產區的中南部,灌溉用水將會受到限制。
目前台灣單位耕地面積能供養的人口已達歷年最高,一九六零年每公頃養二十一人,二零零三年則高達五十二人,地力負荷沉重,全球暖化可能更惡化我國糧食自給的能力。「未來高溫、幹旱等農業氣象逆境發生機率將增多,我國糧食安定已處在非常不利的局面,」申雍表示,政府應該早日謀求解決之道,否則台灣糧食生產潛力只會不斷下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