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
每個禮拜,《商業周刊》出刊前,我們都會有幾次的照片、版面會議。這一期的版面會議時,我有兩個震撼。
第一個震撼是看到我們的「男主角」陳士駿。嬰兒肥的臉孔、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衝冠亂發,再加上左右兩隻耳環,樣子活脫脫就是個街頭嘻哈小子。但這位小子,一年八個月為自己創造了百億身價。
另一個小震撼,也是一張照片(見第114頁圖)。那是一間倉庫,裏頭淩亂的擺了幾張桌子、幾台電腦。但負責本期封面故事的曠文琪與林宏達告訴我們:每一張桌子就是一家創業公司!因為陳士駿,矽谷的創業夢又復活了。
兩張照片,同樣的矽谷夢;一個已經成就,另一群人還在努力。
編前會議時,每個人都很好奇:為什麼Google願意出那麼高的價錢買下陳士駿創業立的影片分享網站You Tube?他的發跡,道理何在?
不斷的拆解這位二十八歲小夥子的故事,我們發現,道理說穿了並不特別—他不過就是去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不要收費、不要廣告、要很簡單、要很自由……,他通能去滿足,而且,不計一切代價。
不知為何,我腦子裡老是浮現另一個不是很對稱的聯想:記得許多年前,臺灣一些公務機關開始便民化,許多民眾走進戶政事務所,突然發現有人問候遞茶,「請上坐」,頓時因為愛到重視,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三千四百萬個使用者的網站,與台北某某區公所當然不能畫等號,但使用者需要被重視的感覺永遠是一樣的。道理大家知道,不計代價才難。
但在今日全球小人物撼倒國際大臣人的網路時代,「請上座」的魔力更大,抓住這個道理又認真去實踐,就有機會將影響力與財富演繹得又巨大又快速。
誰讓消費者為王,消費者就讓他為王。
同時也要告訴讀者的是,這一次的封面故事,事實得來不易。記者林宏達不斷的向陳士駿提出採訪計劃,才獲得首肯,得以進到陳士駿辦公室,做第一手的觀察採訪。在這之前,全球媒體只有《Time》雜誌得以進入他的辦公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