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好的創新者,未必適合創業

曠文琪

很多人不知道,You Tube其實還有第三位創辦人。他是德裔的卡林姆(Jawwed Karim),美國媒體《USA TODAY》以「大驚奇!You Tube 有第三個創辦人」介紹他。

根據卡林姆所述,創業時,他把構想拋出來,就與兩位創辦人協議持有較少的股份,僅擔任顧問職,而回到史丹佛校園攻讀碩士。所以當Google買下You Tube時,夥伴陳士駿擁有新台幣百億的財富,他卻僅有二十億元。這讓人忍不住想追問,如果他當年堅持介入經營,或許可以擁有更多?

卡林姆卻回答媒體,他唯一的樂趣就是幫助新公司成立,然後看到它賺錢,當他看到未來的創業者,把他所丟出的小火花,引燃成大火,會非常開心。事實上,現在卡林姆成立名為Youniversity的創投,就是在幫助剛畢業者實踐創意。這是卡林姆的選擇。

政大科技管理所所長溫肇東認為:「這沒什麼不好,他若是好的創新者,在大組織外,可能更有機會發揮,重點是,人貴自知。」他說,好的創新者,不一定等於是好的創業者,更遑論是好的企業家。不管是卡林姆或陳士駿,現在都還在創新者階段。創新者大都是不滿足主流,才會想要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如果他能有系統的去整合資源,將創新實現,就會逐漸進入創業階段,這時候可能個人意志仍能主導。但要成為一個企業家,將公司帶往永續,就必須能於團隊合作。創新者要轉型為創業者相當不容易。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劉常勇說,「要想得廣,能透過系統思考,把創新實踐成為價值。」
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說明三種角色轉換的最佳案例。

愛迪生也曾被奇異董事會請下台

很多人以為,燈泡是愛迪生最早發明的。其實,英國物理學家斯旺(Joseph Wilson Swan)更早發明了燈泡。但愛迪生買下了他的專利,並且鋪建了一個系統,他在設計燈泡的零組件時,就已經朝可以懷電力公司配合的路線發展,他幫客戶融資,建立銷售通路。當愛迪生讓燈泡走入每個人的家裡時,斯旺仍在實驗室裡,思考怎樣把燈泡的科學研究推上二層樓。有人評論,斯旺或許創造燈泡,但,愛迪生創造整個產業。

諷刺的是,當愛迪生事業越做越大,當年他實驗二千零七次發明出燈泡的強硬意志,在此顯得一意孤行,他拒絕建立高階經營團隊,分攤管理業務。直到最後,董事會請他下台,才拯救了公司,這家公司就是現在的奇異(GE)。他是好的創業家,但並非企業家。

「我現在還覺得自己像是個工程師。」陳士駿說,面對未來角色的在轉變,他明白這是考驗。

重點是,不管你決定變化角色,還是要一個角色演到底。只要確定,能把自己的專長完全發揮;只要堅持到底,總會有場精彩的演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