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

濟貧比抗暖更造福人類

濟貧比抗暖更造福人類

溫度上升的危害,暖化論者說得頭頭是道,但對抗暖化究竟得花多少資源?效益是否大於成本?是否還有更能造福人類的事?暖化論者卻甚少提及,本欄最後一個全球暖化系列就來探討這個暖化論者「環保懷疑論者」、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副教授隆柏格(Bjorn Lomborg),2003年號召一群經濟學家(包括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金得主)成立「哥本哈根共識」(Copenhagen Consensus), 該組織基於「資源有限,若我們不能每件事都做,該先做哪件事?」將全球各類問題排序後,結果最不需優先處理的正是氣候變遷問題。

哥本哈根共識認為,運用全球有限資源,最優先要做的好事是預防各種傳染病,如艾滋病防治計畫預計花費二百七十億美元,可避免在2010前多出二千八百萬名新患者,其效益將是成本的四十倍,隆柏格稱這計畫是「全世界所能做出的最佳投資」。

其他優先要做的好事包括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因日常飲食缺乏鐵、碘、維他命A等營養素致病,若將資源用於解決此問題,也可創造極大效益;或將資源拿來建立自由貿易體制,每年可為全球帶來二兆四千億美元利益;不然也可拿這筆錢來消滅瘧疾,提供蚊帳或治療藥物只花一百三十億美元,但其效益可達成本五倍。

哥本哈根共識將氣候變遷排在最後,是有為他們認為做這件事效益不佳。事實上減少各國排放溫室氣體的京都議定書,隆柏格計算每年執行成本達一千五百億美元(提供全球十億窮人缺乏的干凈水源只花兩百億美元),而且只能把溫度升高往後延六年。

延後六年升溫要花一千五百億美元

加拿大安大略奎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 in Ontario)經濟學家Ross Mckitrick也表示,京都議定書每減少一單位排放溫室氣體的成本(邊際成本)是呈指數性增加,但邊際利益(如果有的話)是呈線性增加,所以不論從什麼角度看,即使是最小規模的減排,所消耗的社會成本也會比效益還要大。

據世界銀行今年四月公布「世界發展指標」(WDI),全球每日生活費不足兩美元的有二十六億人,這些貧困人口面對的最重要問題,並非全球暖化,而是死於一些只要投入經費,就很容易預防的疾病。和對抗暖化這種「成本確定,報酬不明」的投資相比,隆柏格問:「我們是否能用不同的投資為世界做更多事情?」

2006年十月底英國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在鼓吹各國對抗全球暖化的報告中稱:只要每年花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富國GDP的一.八%對抗全球暖化,就能避免未來GDP二○%的損失,看似成本低廉,但劍橋大學經濟學家Partha Dasgupta卻提醒:這個數據已是全球每年國際援助的七倍!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也說,依賴農業的開發中國家會受到氣候變遷加大影響,以開發國家與其每年花大錢對抗溫室效應,讓開發中國家可以在五十年後受惠,那何不把這筆錢直接來援助開發中國家,讓它們盡早躋身已開發國家而不用再「看天(氣)吃飯」?

在「京都議定書」問世不久,牛津大學經濟學家Wifred Beckerman就曾批評,為了一百年後人類的福祉,就讓現在的人們揹上沉重的負擔,實在沒道理,更何況一百年後的人類比現代人還要富有、收到氣候影響程度更小。在暖化論者極力鼓吹對抗暖化的必要性時,或許更應該說服大眾,為何要用有限資源來做這件效益不確定的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