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耕種能領薪水、又能分獎金?
斗南新佃農團隊,移植高科技分紅模式,用績效管理讓農夫躋身百萬年薪俱樂部。
一群年輕人為何愿意拿鋤頭、當佃農?關鍵之一就是,高科技的分紅模式被移植到馬鈴薯田。原來,到斗南當佃農,領的不只是薪水,就跟到臺積電上班一樣,有分紅績效制度。讓佃農跟專業經理人一樣,講績效也講管理,一年薪水加分紅獎金,最高年薪百萬元。
這套制度讓南臺灣只剩老人與小孩的農村,出現年輕的六、七年級生下田「荷鋤」,因為當佃農也可以有「錢景」。
時間回到半世紀以前,租土地來耕種的佃農,在民國三十八年「三七五減租」以前,佃農的收入有一半以上要給地主,大地主吃肉,辛苦終年的小佃農啃骨頭,世代貧窮。因為,他們沒有土地、沒有知識、沒有資金。
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顛覆這一切。他想,既然農會總幹事都能因為績效而分紅,為什麼農夫不能分紅?他研究五年,反覆改進後,革命性的將農夫的角色由一拆解為二:一種叫做機械耕作員,另一種較資深的是田間管理員。
田間管理員擔任「總經理」的角色,除了領固定薪水,還加上浮動分紅。農夫分紅?沒錯,你完全沒聽錯。這裡雖然不是新竹科學園區,不是臺積電,但是他們與科學技新貴類似。這套績效制度能被設計出來,臺大教授方煒佩服不已。
田間管理員好比總經理
分紅多寡得看耕地效能、產出結果
張友擇三大指標,評估田間管理員的分紅多寡:指標一:租地面積的擴張。首先,他們鼓勵田間管理員多去租地,每個管理員的額度為三十公頃,超出後即可按面積加點數(點數越多獎金越多),如果多承租一公頃可加一點。這有兩層意義:其一,因斗南新佃農團隊有四套自動化機械,租地面積越大,機器使用的效率越高。其二,避免吃大鍋飯的心態,這也類似保險公司業務體系的擴大徵員措施。
指標二:每單位農地的產出量。由於耕地多,不等於營收也能相對增多,因此,這項成績會反映田間管理員過去一整季的努力,專心照顧農作物,農作物的收成就會越多,偷懶則可能會毫無所獲。所以點數不僅可往上加,也可往下扣。例如這一季每分地(一分地約三百坪)標準可以產生三公噸的馬鈴薯,結果只收成了兩噸,田間管理員就可能被往下扣點數;反之,照顧的土地可以產出五公噸,則可往上加點數。
指標三:每公頃農地的成本控管。例如馬鈴薯的正常成長期,不需要太多人力,一般只有灌溉、施藥與除草等工作,一個田間管理員能管理正常農戶三十倍的土地,原因就是除草或施藥等雜事可以委外或外包給小農去執行,但是,委外之後如果沒進行控管,不良率就會偏高。因此,田間管理員越勤勞,不停的巡視農地,就能在小災害未擴大前及時處理,不致釀成大問題,成本就能降低。
收成季節來臨時,每位田間管理員的平均每公頃成本就被攤開比較,取出中間標準值。誰成本管理得好,就可增加點數。因此每個新佃農都有成本指數,每年都可以檢討,隨時要求成本不斷往下降,來提升績效,提高獲利率。
按點數領獎金
靠一套SOP,改變臺灣農夫面貌
綜合上述三項指標,去年年底結算時,斗南新佃農團隊第一名的田間管理員獲得點數六百多點,一點五百元,分紅績效獎金領了三十萬元,連同薪水,年所得破百萬,是一般農民的十倍。甚至比大學教授的收入都不遑多讓。
去年,領最高年薪的田間管理員姓沈,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都在斗南田間找地,承租的土地比其他管理員多了十幾公頃。他租地還有秘訣,一是土地面積要完整、二是土地周遭不能有休耕地或影響物,例如工廠或水池。
他的理由是,土地面積完整,耕作難度就低,成本就能少:土地周遭環境不佳,農藥跟除草的投入成本就多,所以,這些土地他寧願放過也不租。這些秘訣,被今年斗南新佃農團隊列為必要的作業方式,想成為百萬年薪田間管理員,如今也有SOP(標準作業流程)。
在高產出、高獲利的目標下,副作用就是濫用農藥與肥料,因此,斗南新佃農團隊又設計幾項配套。專設一位農藥配方專員,所有用藥都由他一個人管控,田間管理員跟他申請才能領藥。這麼做有兩個目的,第一是避免農藥濫用,第二就是確實做好產銷履歷,每個產品都有保證,用藥多少都紀錄,沒有人可以濫用,這也讓他們產出的胡蘿蔔與馬鈴薯等能順利進入要求嚴格的日本市場。
當然,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分紅。由於務農需要專業知識,整個生產過程只有一個最終負責人,因此加入斗南新佃農團隊的年輕人需要按部就班,從機械耕作開始學習,接著學習農業知識。了解植物栽種與病蟲害防治,這些都需要時間養成,預估要三到五年以上,機械耕作隊才有機會變成田間管理員,享受分紅。
這套分紅制度,開始改變臺灣農夫的面貌。下鄉當佃農,如今也像創業,有自己的事業版圖、有機會追逐高成長與高獲利,這個夢想也讓原本只剩老人與小孩的農村,重新出現年輕人下由耕種的身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