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S)八月二十八日報導,南非在八月底挖出全球最大鑽石——據稱有七千克拉,是現有最大鑽石的兩倍,此事真假雖仍未定,不過卻成功吸引世人對鑽石業的注意。
鑽石業進來重放光明,彭博社(Bloomberg)八月二十八日引述的報告指出,二○○○年以來鑽石庫存量減少七五%,未來三至五年沒有任何鑽石新礦投產。中國、印度躍為鑽石需求成長最快的兩個市場,供不應求使鑽石今年上半年價格上漲八‧四%,多家鑽石業者如Aber Diamond、Shore Gold及Trans Hex Group的股價也在下挫五○%後開始反彈。
鑽石業再度發光主要因供不應求,但這種供給不足,卻似乎是鑽石開採業者可以造成的結果。兩位經濟學家Massimo Guidolin、Eliana La Ferrara的研究就顯示,非洲生產鑽石國家戰亂不斷,採鑽業者反而因缺少競爭對手而可維持壟斷。
以非洲西南岸的安哥拉(Angola)來說,此地為非洲第三大鑽石生產國,但長期內戰使當地開採鑽石成本相當高,採鑚公司得雇用私人武力以防範叛軍攻擊,每個月請這些保鏢保護一座礦就得花五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萬元)。
戰火若能平息,業者就可省下這些成本,對公司股債應有正面助益,但事實正好相反:五年前叛軍首領Jonas Savimbi被安哥拉政府軍擊斃,雙方即簽署停火協議,然而和平消息傳出,投資人卻大賣這些採鑚公司股票,幾天內就讓這些公司股價平均下跌一二%
和平時期,反讓採礦權成本飆升
兩位經濟學者解釋,雖然正這些戰亂國家採礦成本奇高,但像Mano River Resources、DiamondWorks、Rex Diamond等公司多年來仍持續在非洲各交戰區開採鑽石,原因是有這些戰亂,其他對手就無法進入當地與其競爭。
如以色列鑽石大亨Lev Leviev,原本在安哥拉鑽石市場有獨占權,在和平即將來臨時,有六家公司想進入該國向政府購買開採鑽石權,其中之一就是幾年前因當地戰亂而推出的鑽石龍頭業者戴比爾斯(DeBeers)。然而如今Lev Leviev仍是當地鑽石市場最大業者,而且他仍持續運用手段排除其他對手。
和平另一個出人意外的壞處,則是讓公司買采礦權的成本增加。過去政府和叛軍作戰,因為急需現金買武器,因此對這些採鑚公司提出的不合理價格只能乖乖接受,但和平時政府卻可以慢慢和這些公司討價還價:二○○二年採鑚業者付給安哥拉政府的開採鑽石特許權費用,為三千七百五十萬美元,但一年後這個數字卻飆升到一億一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六億元)
戰爭對當地人民是場災難,但對在當地已有獨占權的採鑚業者來說,卻是阻擋新競爭者的有效手段,此外戰時支付給政府的特許費用也較少,雖然研究並未證實這些企業會可以讓戰爭延續,但對股東來說,這卻是讓他們獲利的好方法。
採鑚業者固然可靠戰爭「火中取栗」,但若以為當前市場都是這些鑽石公司出售的黑心產品可就大錯特錯:據Diamondfacts.org的數據,如今全球鉆石九九%來自沒有戰爭衝突的地區,而鑽石也不見得是如好萊塢電影「血鑽石」(Blood Diamond)所描述,是當地武裝分子拿來買殺人武器的經費來源:非洲每年生產八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七百八十億元)價值的鑽石,已有超過五百萬人因此收入而獲得適當醫療,非洲南部的波札那(Botswana)更因鑽石收入,使每個孩童到十三歲前都可受免費教育,因此即令有採鑚業者利用戰爭維持壟斷,也不應抹殺鑽石為這些窮人帶來的貢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