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經成為美國社會最新的集體焦慮和頭號公敵。
已經宣布角逐共和國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前任阿肯色州(Arkansas)州長麥克•哈克比(Gov. Mike Huckabee)主要政見之一就是實施全國學童「體重成績單」(Weight Report Cards)制度,幫助小朋友從小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控制體重。
哈克比本人於一九九六年當選州長時,也深為肥胖問題所苦,當時他連爬個州政府大廈前的階梯,都會喘的說不出話。但他後來憑藉著毅力和嚴格的減肥計畫,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減掉了五十公斤的體重。由於個人的經驗,哈克比在州長任內率全國之先於阿肯色州的公立學校實施「體重成績單」制度,並大聲疾呼以公共政策看待肥胖問題。
美國有66%的人過重
對於「肥胖」的定義,目前全球普遍採用的測量方式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又稱為BMI),亦即體重(以公斤為單位)除以身高的平方(以公尺為單位)所得到的商,如果不足18.5則是「過瘦」;介於18.5和25之間為「正常」;25和30之間屬於「過重」;三十以上就是「肥胖」了。
究竟美國人的肥胖問題有多嚴重呢?根據非營利性組織「美國健康信讬會」(The Trust for Americas Health)的一項研究調查,美國成年人之中人口比率從一九七六年的47%暴增到2004年的66%,而且其中半數以上達到「肥胖」的程度。
儘管體重越重就越容易罹患心血管、新陳代謝以及其他方面的疾病,但是最近公布的人比體重正常或較輕的人更快樂,也更慷慨。或許這項發現並不足以抵消肥胖所帶來的健康問題,但仍值得一提。
這項由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印度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在2001年共同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BMI「過重」的人在接受調查之前的一個月當中,比BMI「正常」的人少了11%;而曾經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或「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的人當中,屬於BMI「過重」的人也比「正常」的人少了18%。
除此之外,BMI「過重」的男性當中有68%在2001年期間曾經有捐款給慈善機構或活動,而BMI「正常」的男性當中只有62%曾經這麼做。BMI「過重」的男性捐款的金額平均較BMI「正常」的男性高出5%,而且也較常自願奉獻時間擔任志工。
但與一般刻板印象不同的是,BMI「過重」的男性其所得也比BMI「正常」的男性要來得高一些。
肥胖者反不如正常人慷慨
所以,在醫師眼中,BMI值介於18.5和25之間的人是屬於「標準體重」;但是在募款機構的眼中,理想的「大善人」應該是BMI值在28.5左右的男性。不過,根據這項調查的結果,BMI值一旦超過30達到「肥胖」的程度,個人的快樂和慷慨指標都呈現顯著下降,遠低於BMI「正常」的人。
這項研究並沒有解釋,何以BMI的高低會影響一個人快樂的感覺和慷慨的程度。對於這點,長期關注肥胖議題與公共政策的雪瑞庫斯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公共行政學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倒是有一套看法。布魯克斯認為,現代的美國人工作時間越來越長,身邊又充斥著各種廉價食物和「加量不加價」的超值餐,想要維持「正常」體重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有些人寧願不要對自己過於嚴苛,同時對別人也慷慨一些,作為補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