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

物價管制 得不嘗失

因應物價上漲,行政院新成立的「穩定物價工作小組」在十一月六日決議,將油價連續漲幅上限由15%降為12%,同時也會注意廠商是否有乘機哄抬或聯合漲價。以有形之手來管制物價,表面上是政府保護人民,不過人民付的代價恐怕更大。

物價管制是以保護民眾為出發點,儘管立意良善,經濟學家對此卻大多持反對立場,原因是價格管制讓民眾付出許多隱性成本,其代價有時甚至比物價不管制時還大。

假設在原本市場價格時,汽油供需正好平衡,現在政府限制汽油價格上限比原先低,其直接後果就是汽油供不應求,有的消費者就因此買不到汽油。而價格無法發揮作用,其他機制就取而代之,例如排隊。這也是過去為什麼東歐等共產國家,常可見到民眾大排長龍買民生用品。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九年,美國曾限制汽車價格,駕駛人也大排長龍等加油,其情況和蘇聯時期完全相同。消費者為汽油付出的價格:包括買汽油所付出的錢,以及排隊的成本,加總起來甚至可能超過汽油價格不受管制時,消費者所付出的成本。

事實上政府管制物價,還有另一種負作用,那就是使廠商降低產品品質。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政府限令物價不可上漲,結果廠商為降低成本,幹脆吧漢堡裡的肉用肥肉取代,棒棒糖也越做越小。而房東也因租金不得上漲,懶得修繕房子,後來美國政府雖規定產品標準:如漢堡裡要用一定比例瘦肉、或是房子得每年重新粉刷等,但這通常意味著政府得進行更多管制,而這帶來的都是更龐大的成本。

廠商也會因此關掉那些原本提供低價產品的生產線,如某廠商本來有低價、低品質及高價、高品質兩種產品,現在政府限制該產品價格不得逾某一上限,結果使那些低價產品對廠商而言無利可圖,於是就關閉這條生產線,只產那些高價、高品質產品。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成衣業者就是如此因應物價管制,以致政府得用各種手段迫使業者繼續生產那些低價成衣。在一九七○年代物價管制,鋼鐵業者也放棄中價位鋼鐵,只產高價鋼,目的就是想只賣高價鋼而增加獲利。

中國抑制人民幣匯價,讓黑市橫行

價格管制的另一個後果是黑市,由於官方定的價格和市場水準有差,買、賣雙方都無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賣出)產品,所以只能尋求地下交易。中國人民幣兌換外幣的黑市大行其道,正是官方抑制人民幣匯價之故。

管制物價讓通貨膨脹率下降,很可能只是一種幻覺,因為若把排隊、產品品質惡化、黑市、政府管制成本等都考慮在內,消費者付出的真實價格反而更高。

依美國羅格斯大學經濟學家Hugh Rockoff引述的研究:在二次大戰期間,政府管制物價,美國一般物價水準指數表面上相當平穩,但戰後管制解除,從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到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通貨膨脹率立刻翻升達18%,創下二十世紀但年最大增幅,這是因管制解除,過去所有隱性成本立刻躍上櫃面,因此就反映在物價上。

爬梳歷史,物價管制能奏效的例子幾乎絕無僅有,這種讓一般人可能付出更多代價的措施,絕不可拿來作為政府保護民眾的藉口。

當前不少國內人士指責政府面對物價上漲幾乎毫無辦法,但政府的「束手無策」或許對全民才是最有利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