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打破框架 為問題瘋狂找答案

打破框架 為問題瘋狂找答案

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說:「發現,只孕育在勇往直前的堅持之中,我想,它與懦夫大概永遠無緣。」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舊道路再也無法通往成功。」網路新世代來臨,同時帶來新機會與不確定性。只能捕捉資訊不再有意義,「你們背誦三十年的課本內容,都將被濃縮在一顆價值不到一美元的半導體晶片裡。」大前研一說:。你還必須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最真實,你要勇敢冒險,」這是YOU TUBE創辦人陳士駿送給《商業周刊》讀者的話。對他來說,擁抱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樂趣,「當你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你知道這件事是由你百分之百掌握,這是種很好的感覺,」他曾經在三十個不時不睡,就是為了讓網站變得更有效率,「還有什麼比自己找到的答案更真實的?即使機率再低,我們都會找到答案。」他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

誰教會陳士駿這個能力?影響他很深的是,就讀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兩校都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見長,IMSA更設有問題向導教學模式(PBL)的研究中心,讓許多學校來此取經。

IMSA是個什麼樣的學校?二十年前,伊利諾州政府為了培養數理天才,因而成立IMSA,提出更好的教學模式給教育界。而他們本身也設有需要住宿的高中學程,每年只招生二百五十人。二○○四年被《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nrnal)依照大學錄取率票選為美國前十大公立高中。

要放手

依孩子願望擬三年學習計劃

這所位於芝加哥西方的學校,強調以生活實際問題為腳本,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由問題中練習如何「發掘問題、分析問題並且解決問題」。藉著處理問題的過程,去蒐尋資訊,而學到必要的知識。以這種方法所取得的知識,印象較深刻,相較於我們所習慣主題導向學習法(Subject Based Learning)—授課主動權全部在講授的老師。老師系統的教導書本內的東西,雖然知識傳輸得較快,但是學生如果對主題沒興趣,根本聽不進去,學習也無效率可言。

「一個真正能引發孩子好奇的題目,才能讓他們勇於打破框架,敢冒險去追尋答案。」IMSA校長麥拉倫博士(Dr.Eric Mclaren)接受《商業周刊》越洋專訪時說:「我們鼓勵他們為問題瘋狂。」

要支援
學校全力配合,滿足研究需求
進入IMSA第一天起,每個新鮮人都會與老師與家長一起溝通,據新生活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開始倒推,擬定未來三年學習計劃。

麥拉倫舉例,譬如有一們亞裔女孩,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優秀醫生,她在學校強化的是生物相關知識。她可以在學校設計的架構下,在每週三全天,針對自己開發的研究題目,去芝加哥的任何一個研究單位,找尋答案。她的研究計劃就是跟著頂尖醫院,觀察兒童愛滋病患者的治療狀況。而對能源有興趣的同學可能就到阿爾貢(Argonne)國家實驗室。

她必須努力學習,因為到了學期末,她需要把自己的發現內容簡報給全校其他人聽,並且接受所有人的提問。

不過,她也總在解題中,發現知識的不足。如她最近驚覺到,貧窮國家對愛滋病的認知缺乏,是讓這疾病加速擴延的原因。她最近的研究計劃又更改為:如何去防治愛滋病蔓延。還需要學習這些國家背後的文化與社會狀況,才能說服他們重視這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學校的課程內容無法滿足她的需求,她可以提出申請,由學校尋求外部資源協助。

麥拉倫說,因應學生層出不窮的要求,IMSA的課程越來越多元,有學生意志當科學創業家,學校開了創業課程,不僅提供商學院的管理知識,連如何公開演講募資,都包含在內。由於這裏孩子自己所需要的,所以他們學起來,也特別起勁。

麥拉倫說,IMSA的老師就像是教練般,會鼓勵孩子走出傳統思考析框框,去外面找答案。「為什麼不冒險看看?」

要嚴格

研究之外,考試和作業也沒少

如果說,IMSA給了陳士駿不設限的格局,那麼,同樣位於芝加哥郊外三小時車程,玉米田妝中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則更主張,找答案之前,孩子必須在基本知識上要有充足的準備。

在《美國新聞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去年的排行,伊利諾大學的資訊研究所(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是全美排名第四。到二○○五年止,這所大學已有十九位校友得到諾貝爾獎,科技業包括超微(AMD)創辦人桑德斯(Jerry Sanders)、Netscape創辦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與的PayPal創辦人位方欽(Max Levchin)都來自該校。有趣的是,在這波網路創業熱潮中,伊利諾所出的知名網路創業家數量與史丹佛大學差不多,超越資訊領域學術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學院(MIT)。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也是以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大家以為這會比較輕鬆,其實錯了,」二○○三年曾在伊利諾大學訪問教學的交大校長吳重雨說。根據他觀察,那邊學生的課業負擔,是交大學生的1.5倍。

「我去之後,確實很shock(震驚),」交大自二○○四年開始與伊利諾大學交換學生,去年剛從伊利諾回來的電機系大三學生郭韋震說,這所學校會丟設計很棒的題目給學生做研究,然而開始找答案前,學校仍會要求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紮根夠深,該有的考試與作業也沒有少,學生透過找答案的過程,去檢視自己學的夠不夠扎實。

在伊利諾,他第一次在課後去敲教授的門,因為太多問題的答案都不在書本內。他必須自己去思考,與人辯證。

「這裡的教學系統很縝密,老師剛開始教學,會有另一個老師在旁邊觀察,並不是隨便按意志教書就可以過關的,」吳重雨說,「要做問題解決方案的教學,老師花費的心力是過去的十倍,他們出的每一個題目,都是精心設計過的,」也曾在伊利諾大學任教的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說。

要學生把專業知識學的深,又要學生在長尋答案時不能自我設限,嘗試解決各種難題,是這些名校在做的事情,聽起來雖然矛盾,但專攻創造力教學的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說,這正是最近十年創新學說的發展趨勢。

要信任
專業知識奠基,就能進階解題創新

吳武典就,專業知識就是教育的第一層樓,擁有了這些背景知識,我們爬上第二層樓,開始發散性思考,去發想各種可能的解決方式後,才能憑藉這些知識,理性的去選擇最適合的解決方案,並且實踐。這不僅是解題的理想步驟,更往往是個創新點子的產生過程。「創新,絕不是從無生有。」他強調。

不管是IMSA或是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與臺灣教育最不同的是,「我們爬到第一層樓就停了,」吳武典說。

原來,新世紀強調教育須更開放,而更開放代表的是,我們的孩子需要學習與思考的將會更多,這對他們,會變太難?當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時,「No、No、No」越洋電話那頭,麥拉倫的聲音忽然高昂。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