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十大銀行 整併要加快
金融改革和整併的議題在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也是政黨當局所關心的議題。但台灣能否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催生出至少一間市值逾四百或五百億美元、有區域競爭力的本土旗艦銀行?
在過去幾年,台灣整併催生動作步調緩慢。台灣前五大銀行市占率加總,曾有三六%,今天卻不進反退,降到三五%,市場集中率離世界級的水準還有相當的距離。此起瑞士前三大銀行市占率達八零%、荷蘭為六三%、英國為五六%,台灣二三%的市場偏低。
台灣的金融市場缺乏整合,造成的結果是市場破碎且高度競爭,若我們以亞洲金融業的角度檢視台灣銀行,在生產力、規模與市值成長力,三個角度來看,台灣銀行的整體表現都不佳。
先看生產力:香港銀行業的勞動生產力為台灣的兩倍,新加坡是台灣的三倍。再看規模:二零零二五年前,台灣曾有三家銀行擠進亞太區市值前二十名,現在卻只剩一間,相較之下,韓國銀行現在已有四家區域級規模的銀行。
再以市值成長速度看,台灣本土銀行也落後亞太其他區。香港前三大銀行市值從十年前的三百四十億美元成長到二千一百八十億美元,成長了五•四倍。而台灣,則從當時的二百三十億美元衰退為現在的一百八十億美元,衰退幅度達到二二%。
打破整併與就業機會的沉思
因此,整體來說,台灣金融整併的速度不夠快。若以區域標準來說,台灣的銀行更必須加速進行整併。
當然,整併可能會帶來短暫的陣痛,但我們必須瞭解整併所能帶來的長期好處。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整併與就業機會的沉思。市場上有一種想法,認為銀行整併,就代表工作機會的流失。但這是真的嗎?其實國際間已經有荷蘭和德國兩個實際的例證。荷蘭銀行占有率非常集中,而德國則是一堆小銀行,追蹤過去十年來這兩個國家的銀行相關工作機會,荷蘭呈現正成長二六%,德國則是下滑了一零%。整併的結果塑造了實力更堅強的金融機構,也創造更多高價值的工作。
第二,市場集中也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有所幫助。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市場集中度(concentration)對金融體系的穩定很有幫助,原因有二。集中度高的市場,主要銀行的獲利相對高,成為對景氣循環的自然緩衝(profit cushion)。另一方面,市場上的銀行家數少,金融監理單位的監管也更容易。
第三,對經濟體系來說,如果能有數個競爭力強且風險控管佳的銀行,也更能有效率分配資源。也就是說,這些銀行更能將台灣人民的存款,做更有效運用,融資給資金利用較有效率的企業。
金融整併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有區域競爭力的本土旗艦銀行。這樣的銀行必須滿足以下三項定義:
首先,在規模和獲利能力上,必須領先國內其他對手,至少必須擁有一零%到一五%的市占率。在獲利能力的表現上,凈值報酬率(ROE)雖會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但應落在一五%到二五%間,而非目前台灣的平均值二%。
第二,快速擴大規模,與區域競爭者匹敵。在未來幾年內,台灣銀行的市值必須超過三百億美元,才能真正成為亞太地區級的銀行。
第三,不論是向海外發展或是購併其他銀行,都要能快速將自己的核心能力輸出,包括暸解客戶需求、建立健全風險控管以及財務服務等。
避免小銀行相互整併的盲目
在此定義下,台灣到底還有多少時間來建立旗艦銀行?答案是:時間並不多!若本土銀行在未來幾年,不能建立一個旗艦銀行,那麼外商銀行將取而代之,成為海外台商往來的金融機構。而亞太區銀行的激烈競爭,也讓台灣建立本土旗艦銀行的機會快速消逝。
如果台灣的金融整併,只是讓小型銀行間或效率不漳的銀行彼此合併,那這個整併的過程可能永遠都看不到結果。
國內的金融整併要能成功,有兩項關鍵因素:
第一,前十大金融機構彼此必須整併。目前台灣雖然有很多購併消息,但這些購併狀況無法幫助台灣金融市場。
第二,必須讓高獲利能力的銀行接受大型銀行。如果只是盲目的將兩家獲利能力不佳的大型銀行合併,只會創造更大型、但獲利能力差的銀行。如果能讓效率高的銀行購併大型銀行,那么在未來必定可以看到本土的旗艦銀行誕生。
成功的本土期間銀行進而能夠吸引海外的優秀金融人才,不但能幫助台灣金融體系向海外擴展,也更能將台北建立成一個活躍的區域金融市場。
台灣到底該怎麼做?第一,政府應清楚解釋金融整併可以帶來的長遠優勢,同時解釋可能造成的短期陣痛,和找出社會可接受的解決方案。第二,領導型任務的帶領能加速金融整併。如韓國在金融風暴後出任財政監督委員會主席的李憲宰,就帶領韓國完成金融整併。第三,台灣的狀況相對容易,公股握有大量股份,一旦決策正確,金融整併可以很快的發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