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四百萬買入學 香港國際學校身價飆高

四百萬買入學 香港國際學校身價飆高

在幾個頂尖的商業城市中,香港追隨許多市場的步調前進,但沒有一個城市的國際中小學內,能看見比香港更繁榮的債券交易光景,這類的無息債券通常用來支付學校建設或其他開支。急著想要給孩子最佳環境的父母、急著要吸引最佳員工的雇主都會購買學校發行的債券,而交易價依當地劇烈的經濟波動而定。

今來,國際學校的入學名額變得非常寶貴。香港經濟搭了中國的順風車逐漸復甦,因此吸引許多薪資優渥的外派雇員。同時,處於榮景的當地居民也漸離棄本土學校,因為有些人認為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英語教學品質有惡化趨勢。然而,不只頂級富豪憂心忡忡:六月初有一群不算非常富有的南亞居民在香港市中心抗議,要求當局提供更多英語教育,因為他們的孩子目前接受的是以中文教授的課程。

在有大量需求但供給有限的情況下,價格飆漲。二零零四年,最受歡迎的漢基國際學校的債券售價為港幣六十萬元(約合新臺幣二百五十五萬元)。二零零七年六月九日,《南華早報》在頭版大幅報導,有個家庭花港幣百萬元(約合新臺幣四百二十五萬元)購買學校債券,終於讓孩子擠進該校一年級就讀。雖然可能沒那麼戲劇化,但類似的價格高漲在其他國際學校也時有所聞。

買了債券不保證入學 家長仍希望占的優勢

每所學校處理債券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漢基國際學校強調購買債券不保證能夠入學,申請入學者必須接受以成績論高低的測驗。盡管如此,債券持有人還是認為他們的孩子會占到一些優勢。深受美國人歡迎的香港國際學校提供債券持有人較多權利。如果申請者符合學校的標準,購入債券就能讓他們取得優先入學的地位。大部分學校的做法則介於前述兩種方式之間。

所在的國際學校,每個年級都有一長串等候入學的名單。有的公司設法為員工認購學校債券,因為部分外派雇員婉拒到香港工作,是擔心沒辦法幫孩子找到適合的學校就讀。同時,債券持有人擁有轉售權,某些情況下學校甚至可以分享轉售利潤。還有另一種情況,像兩年前香港國際學校買回該校所有的債券,然後以較高價格重新發行,就跟公司營運良好時的做法非常類似。

英美做法有過之無不及 顯示有人付得起好教育

即便如此,債券系統仍不透明,外界根部不清楚債券持有人與接納入學者的比例。籌措教育經費在世界各地都是挑戰,而香港系統與他國相比,似乎對申請者還比較有利。像英國私立學校學費居高不下;美國私校則常藉由父母親「捐款」,達到與債券同樣的效益。香港的學校債券價格傳遞了兩個訊息:好教育有其市場;而且有些人有充裕金錢來付這筆費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