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梯言/轉型正義與歷史高點
高雄市政府迅雷不及掩耳的拆掉了文化中心裡的蔣介石銅像。當然這跟拆中正經念堂圍牆一樣,是民進黨刻意「去蔣化」的一個動作。但是,這種動作是否就符合了民進黨最近一再嚷嚷的轉型正義呢?
何謂轉型正義?它具有「轉型期獨有之正義標準」的意思,也就是它可以異於正常價值觀之正義,也就是可以做一些「超過」的事情,或者為逾越正常社會的道德、正義做合理化辦解。
注意這中間隱藏的陷阱—轉型正義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轉型不正義!
秦始皇暴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他一死,陳勝、吳廣就揭竿起義。直到劉邦攻進關中、項羽火炬阿房宮,秦帝國的暴政象徵被消滅。
火燒阿房宮是一種轉型正義。因為秦始皇窮天下之力與建阿房宮:「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多於瘐之粟粒」,阿房宮正是暴政的代表物。
但是項羽最後卻是失敗收場。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當初入關中時的仁政令「關中之民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秦殘暴,所以亡國;項羽殘暴,至於敗亡;劉邦因仁政而最終成敵,檢驗歷史功過的唯一標準不是轉型正義,而是人民生活。
大家記憶猶新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之後,「蘇東波」上演的一幕幕拖倒、支解獨裁者銅像的畫面。當時東德、捷克人民確實為轉型正義而歡呼雀躍,但是如今呢?
簡單說,經濟搞好的國家將成為歐盟生力軍,那些經濟搞不好的則重新又由共產黨或共產餘黨執政。臺灣要選哪一種?或者,且挪開那麼沉重的問題。看看高雄拆卸蔣介石銅像,民從的反應如何?有像當年東歐人民那樣圍觀雀躍歡呼嗎?沒有,沒關係,反正拆都拆了。問題是,高雄人、臺灣人民的生活能不能變好呢?
以上是由歷史高點來看最近流行的「轉型正義」。然而,「歷史高點」最近也成為流行用詞,因為南檢以此語批判「北檢雙仁」。
南檢定義特別費為「首長實質薪資補助」,因此不起訴許添財,並批評「司法者應站在歷史的高點來觀察特別費性質?還是該匠氣十足如堆積木般法律概念堆砌起來?」
馬英九的支持者今天一面倒的為南檢此一論點喝彩,有沒有想過,若明天節瑞仁採用此一見解,不起訴呂游蘇謝,那時候怎麼說?
本文無意討論法律見解,也不擬為藍軍沙盤推演。而是對檢方起訴憶中出現「歷史高點」一詞有一些意見(儘管我本人贊同南檢的見解)。
諸葛亮的名句:「我心如秤,不能為人做輕重」,我認為這是司法人員最重要的一種德行。司法人員並非不能有歷史高點,只不過在斷案時仍宜「現實」一點—歷史使命感也是一咱包袱,會影響公平性的。
諸葛亮治蜀,時人多有認為太過嚴峻者,他本人解釋:「劉璋闇弱,德政不舉,威令不行,蜀土人士,專權自恣。……今吾威之以法,上下以法,為政之要。」
事實上諸葛亮當丞相,史載「下至橋樑道路、升龜圃溷,無不修繕」,也就是民生方面備極周到。此所以人民對他的威令不但毫無怨言,甚至服威感德。
回到先前話題。銅像拆就拆了,但人民的生活若不能改善,這一次的轉型正義恐將為下一次的轉型正義埋下火種—轉型正義必有「對象」,阿扁該好好下想一想,要灑成為下一個對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